我与项目管理

我的第一个项目

曾经一段时间,我一直认为,决定软件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技术。那时,软件项目对于我来说,就是一个人的战场。

人生的第一个说得过去软件项目,应当是大一时数据结构课的课设。那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:只会C++在CMD中黑底白字输入输出的我,接到的题目是设计一个带GUI的电子字典程序。当时的我心里是很没底的,因为真的不会。但课设不得不做,我一头扎进代码中,整整两天的时间,我基本上没怎么合过眼,所有的心思都在这个项目上面。不断的在查资料、写代码两种状态之间切换。陷入了一种被心理学家称之为流(Flow)的状态。

在单一思考的工作时间里,理想情况下人们处于心理学家称为“流”(Flow)的状态中。在这种状态下,有一种普适幸福感存在,人们几乎不会意识到时间的流逝。

现在回过头来看,那两天应该是我大一学习生活中,代码能力提高最快的两天。从小到大,我们学习的方式都是老师教,学生学。这种教育模式让我一直无法理解,学来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。我听过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:是的,没用。但能够提高你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; 这对我的学习热情是一个不小的打击————学习的回报来的太迟了。可是,当以完成一个软件任务为目标时,学习的回报是立竿见影的,这些回报带来的精神满足感也会激励我去学习,从而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感。这种循环让我坚持了两天的时间,这两天的时间,我都处于一种极度亢奋、专注的状态。这在高中时代,是不可想象的,我在课堂上会睡着好几次。

这个项目从完成课设的角度来看,是非常成功的。我在网上找了一本txt格式的四级词汇手册,把这些数据结构化,方便查找。并且用数据结构学到的知识,成功把查找的时间复杂度,降到了O(log2n),最后用QT写界面,把查找算法封装。并且,我还增加了词语联想的功能,能够自动补全单词。最后,我用样式表修改掉了原来丑陋的UI。老师对我的结果很满意,给了我优,在我们班只有5个。

我用的是QT,因为我只会C++。MFC是时代的眼泪,我没有使用。事实证明,使用QT是非常明智的,上述自动补全这个功能看起来很复杂,实际只有几行代码就能实现(QCompleter)。感谢QT拥有强大的类库。

我记得那时做完软件的我意气风发的写了一篇博客,总结项目经验,大致观点有以下几条。当然,现在看来,这些观点有些错的很彻底。

  • 项目成功与否取决于于技术的高低。
  • 新的技术总归是好的,要尽量使用。
  • 任务驱动型的学习效率比上课要高得多。

这大致就是我第一个项目的经历。我想,我对软件项目的热爱可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。

是什么决定项目的成败

也许……软件系统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技术,而在于社会性因素。 -《人件》前言

当我第一次在《人件》中看到这句话时,我是崩溃的。他直接否定了我从第一个项目中学习到的经验——“项目成功与否取决于于技术的高低。”带着好奇,我很快的看完了这本软件项目管理的“神书”。这本书讲的很透彻,我也明白了我为什么会错,虽然知识理论层面上的。

因为我的第一个项目只由我一个人完成,我只需要自己查、自己写,项目概念的完整性只存在于我一个人的脑海中,不需要任何交流,大部分时间都在写代码。

而在真正的大型软件项目中,庞大的工作量需要大量的人合作编写。由此,大量的时间被用于交流。真正编写代码在整个项目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。如果交流不善,技术再高超,也会因为思路上的分歧使得项目流产。

所以,“是什么决定项目的成败?”这不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,而是一个管理性问题,需要用管理学的知识去解答。而管理的核心,就聚焦于项目经理这个独特的职位上。

我与管理

管理者的作用并不是让大家去工作,而是创造环境,让大家可以顺利开展工作。 ——《人件》

感谢《人件》这本书,为我打开了软件管理学的大门。从此之后,我开始尝试着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。我开始使用Git来进行团队协作,即使没有人与我合作,Git的版本控制也是极为好用的;我开始读《人月神话》,去了解一个软件项目团队应该使用哪种架构;我开始明白测试的重要性,开始为代码设置各种围栏,开始用单元测试验证代码的可靠性;开始主动的与他人交流,培养自己把思想传递给别人的能力;开始主动站出来担任一个小组的组长,安排组员进行工作。

我发现这些知识不仅仅能够用在软件项目管理上,也能用于其他的方面。比如,数学建模比赛,我们使用版本控制工具来实现团队合作和版本控制,效果非常好,大大加快了我们论文的写作进度。又如,在日常生活中,因为侯世达定律,我会使用甘特图来规划每天的学习生活。

做事所花费的时间总是比你预期的要长,即使你的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。 ——侯世达定律

我认为不管是不是管理专业的学生,都应该学习一下管理学知识。因为它不仅可以锻炼我们成为项目经理的能力,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生活。

我与项目经理

在第一次上完软件项目管理公选课后,一位同学向我抱怨:这节课太无聊了。我和他分享了我的观点。

他告诉我,老老实实当程序员学技术就好,术业有专攻,让人家管理学的人来当项目经理岂不是更好。

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。软件项目经理究竟是由管理专业的人来当合适,还是技术出身的人当合适呢?

一次与薛老师的谈话让我明白:大多数项目经理都是技术出身。由于软件同其他工程不同,他是高度抽象的,是一群人思维的结晶,是最复杂的项目。如果项目经理不懂技术,他就不能把控整个项目。软件,只有当他运行的时候才能验证正确与否。他和造飞机不一样,造飞机你能够看到飞机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被制造出来,这是显而易见的。而软件,当完成一个功能模块开发时,他只有代码,几乎不可运行。如果项目经理不懂技术,他该如何判断这个模块是否完成了开发呢?

自此,我坚定了学习管理知识的决心。我意识到,除了程序员,我还有项目经理的路可以走。当然,要成为一名项目经理,首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程序员,不然何以服众。

慎独

活泼、关怀、诚实、慎独 —— HFUT VCC实验室网站Banner

在学院VCC实验室的官网上,我看到了Banner上的一行标语,“慎独”这两个字让我心惊肉跳。

尽管我知道,团队合作能够迸发出惊人的能力,但我一直不敢尝试。

我不敢尝试,不是因为我不懂项目管理。正是因为懂一点,我才知道团队合作的甜与苦。

举个例子,我的另一门公选课,数字健康医疗导论。这门公选课中,我们分了组,需要完成一个“项目”:寻找一个与健康和计算思维有关的案例,做成ppt在课上分享。

拿到这个项目后,我站了出来领导整个项目。我打算“独”。从选题到制作ppt,再到演讲,几乎都是我一个人在做。其他的队员,只负责一些琐碎的工作,整个项目都是按照我想的来。我知道,这样对他们很不负责任,但我更想把这个“项目”做好。

我有私心在:我想靠着这个契机进入这门课任课老师的实验室。当然,最后也成功了,成功到甚至我还没开口,老师就直接问我愿不愿意进入他们实验室。

我选择“独”,因为我知道,这个项目我一个人有能力在预定时间内完成,并且我也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够完成的十分出色。那么,就不要把时间花在交流上,为了保证概念的统一性,我宁愿牺牲团队合作。

概念的完整性非常重要。举一个反面例子。同样也是在这门公选课上。另一只队伍采用的分工合作的策略。但是,很显然,他们缺乏交流,导致概念的完整性破裂。最后的案例分享变得没有重点,一会讲这个案例,一会又讲另外一个案例。我反正听到云里雾里。

没错,团队合作是一把双刃剑。所以我一直很谨慎。

但是,我知道,“独”在小项目可能会很有用,但遇到真正大项目时,“独”只会使项目失败。“慎独”这两个字为我敲响了警钟,我缺少合作的经验。

还好,我还年轻。相信在进入实验室之后,我会逐渐吸取合作的养分。未来,有更多的项目等待着我去完成。


( 全文完,总计3200余字。发布于我的博客:http://zouanning.me/pmp